关于“双盲”评审场地设备改造。一是评审环境难适应。受限于空间和通风需要,常规做法是利用石膏板或玻璃隔断,将原评标室分隔成若干个不封顶的小隔间,但幽闭的环境容易带来压抑的评审感受。二是评标席位配置缺少标准。按照评审专家接触概率最小原则进行设置,一个评标席位中至少应包含评审电脑、摄像头、手写板、录音电话、专家认证设备、饮用水设备等。但实际上,因各地财政投入不同,评审专家签字或通话仍需要共用设备,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评审专家走动或接触。三是视频存储容量成倍上升。本地分散评审使得项目视频监控录像从1—2个机位增加至5个机位,视频下载刻录时间以及存储容量成倍增加,占用较多存储资源。
——关于招投标文件编制。一是传统的招投标文件编制习惯被改变。因为“双盲”评审将“是否显示投标供应商信息”作为技术标、商务标的划分标准,所以采购人在编标时需认真研判,尤其是货物招标如需供应商提供技术参数及相关认证证书或报告,则应将其编入商务标。二是技术标格式不统一,导致系统自动检测暗标的功能开发难度加大。当前,不同代理机构的采购文件对技术标格式要求不同。投标人在参与投标时要结合招标文件要求变换不同格式,导致其投标成本增加、投标效率降低。在评审时,评审专家多依赖肉眼识别投标文件格式,容易造成误判,进而引起供应商质疑。
——关于评审专家抽取及评审。一是专家抽取专业匹配度降低。抽取二级类别的评审专家,的确扩大了专家抽取范围。但笔者认为,此举并未从根源上解决细分专业评审专家少的问题,特殊项目可能依旧难以抽到相关专业的评审专家。二是专家评审沟通难度增大。同一标室不同隔间的评审专家容易产生声音干扰,加上变声音视频系统极易产生啸叫,导致评审专家沟通的及时性和充分性难以保证,进而影响评审效果。三是远程异地评审实施难度大。目前,远程场地主要依靠主场自主选择、自行预约。如果主副场使用不同的交易系统,则需技术人员提前调试。如此一来,会占用大量人力、财力,加上缺少网络专线下的远程实时音视频传输系统,导致见证、监督工作开展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