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采购效率、保障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路径。而在这一宏伟进程之中,技术与人才宛如紧密咬合的双轮,协同发力,驱动着高校政府采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聚焦于技术层面,当前高校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道路上遭遇了诸多棘手挑战。系统迭代更新缓慢首当其冲,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科研项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外部政策法规的动态调整,高校政府采购业务复杂度与日俱增。然而,现存的信息化系统往往犹如迟暮老者,步伐拖沓,难以跟上时代节奏。老旧的架构使得功能拓展艰难,新需求无法及时融入,导致在实际采购操作中,部分流程仍需依赖人工线下处理,不仅效率低下,还易滋生错误与风险。例如,面对新兴学科科研设备采购时,因系统无法快速适配特殊采购条款与参数要求,只能迂回采用传统繁琐流程,延误设备到位时间,拖慢科研项目推进速度。
数据共享难题同样如鲠在喉,横亘在高校政府采购信息化发展之路上。校内各部门之间,由于系统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格式、接口标准各异,仿若一个个信息 “孤岛”,数据流通受阻。采购部门难以实时获取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资产库存明细等关键信息,导致采购决策时常陷入盲目。而校外层面,高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更是障碍重重。高校向上汇报采购数据时,需反复整理核对,耗费大量人力;与供应商交互时,因缺乏共享平台,订单跟踪、物流配送等信息传递不畅,影响供应链协同效率,增加采购成本。
为破除这些技术藩篱,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构建数智化监管平台成为重中之重,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全方位、实时化监控政府采购全流程。该平台宛如精密的 “智能天眼”,对采购项目从立项申报、招标评标、合同签订直至履约验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数据采集与深度分析。一旦发现潜在风险点,如投标文件异常雷同、合同执行进度严重滞后等情况,立即通过智能预警系统推送至相关责任人,确保问题及时处置。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保障了数据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性,为采购流程披上 “信任铠甲”,极大提升采购透明度,重塑各方信任关系。
提供 AI 大模型智能辅助平台亦是关键一招。这一平台恰似一位智慧超群的 “采购助手”,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历史采购数据进行学习与建模。当面临新的采购任务时,能够依据过往相似案例、市场价格走势、供应商信誉评价等多维度信息,快速生成精准的采购方案建议。比如在办公用品常规采购中,它可以智能推荐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组合、合理的采购数量与时间节点,辅助采购人员做出科学决策,大幅缩短采购决策周期,提升采购精准度。
然而,仅有先进的技术还远远不够,人才作为驱动高校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另一关键 “车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政府采购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政府采购人员往往精通业务流程与法规政策,但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捉襟见肘;而信息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政府采购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与日常运维过程中沟通不畅、协作困难。
培养和引进既懂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在人才培养策略上,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联合校内相关专业院系,定制专门针对政府采购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招投标实务、项目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基础等多领域知识,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实操、企业实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知识技能成长平台。鼓励在职采购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定期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信息化素养。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应拓宽渠道,广纳贤才。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政府采购经验且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高端人才,以优厚的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其加盟;另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人才挂职、联合攻关项目等形式,柔性引进掌握前沿技术的专家团队,为高校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注入创新活力。例如,与专业大数据公司合作,邀请其数据分析师入驻高校采购部门,协助优化数智化监管平台的数据模型,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助力高校政府采购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技术与人才作为高校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双轮驱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持续攻克技术难关,大力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人才,方能让高校政府采购在信息化的快车道上稳健飞驰,为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高校在新时代的教育竞争浪潮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