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浪潮中,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机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作为保障采购公平公正、资金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却在现行运行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管理运行机制的宏观层面审视,我国政府采购虽已构建起涵盖专家入库审核、抽取使用、规则培训、监督管理到动态更新等一系列流程的体系,在过往也有力推动了采购事业发展与公平竞争环境营造。但深入剖析,问题重重。在管理制度维度,因公共资源交易与政府采购领域专家管理法规长期各自为政,规范标准的差异致使执行矛盾频发。例如在评标分歧处理规则上,当 “真理少数派” 与多数原则相悖时,缺乏明确指引;远程异地评标新兴模式更是在法规真空下野蛮生长,其专家管理、流程规范、责任界定等方面均存在大量模糊地带,严重威胁采购公正性。
聚焦专家自身素质与结构失衡困境,入库标准的地域差异使 “同等专业水平” 成为弹性概念,尤其在新兴或小众专业领域,无职称评定统一参照,专家遴选偏差显著。部分专家在项目与自身专长错配时,受利益驱使 “滥竽充数”,极大干扰评标精准度。行业分布不均同样严峻,建筑、电子信息等热门行业专家扎堆,高、精、尖及冷门行业专家稀缺,如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非遗文化传承项目采购评审常陷入专家荒,严重制约采购质量与行业创新发展。
纪律与规则意识淡薄现象在部分专家中蔓延,迟到早退、违规通讯、主观臆断打分、回避制度形同虚设等乱象丛生,不仅扰乱评审秩序,更催生大量质疑投诉,极大损害政府采购公信力。在政策落实环节,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常因专家地方保护主义或不当考量而受阻,外地优质企业被边缘化,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生态,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融合进程。更有甚者,少数专家借评审权寻租,在社交网络暗通款曲、利益输送,严重侵蚀政府采购廉洁根基。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强化纪律与思想教育,将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深植专家内心,助其明晰肩负维护公平竞争之责,重塑职业操守。法规完善需紧跟市场发展节奏,细化评标流程规范,强化纪律执行刚性,对违规行为即时惩处,筑牢制度防线。专家库建设应打破区域壁垒、优化专业布局、提升容量与质量,依科学品目体系精准纳贤,确保评审人才适配。监管体系创新要贯穿专家履职全程,严格入库、动态管控、现场督察、质量审查、履职互评、社会监督与多部门协同执法多管齐下,织密监督网络。同时,借信息技术整合专家库资源、提升管理效能,规范远程异地评标各环节,精准界定专家权责,剥离定标权归采购人,引导专家专注专业服务,全方位重塑政府采购专家评审新生态,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