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635-6210399
行业政策\ News & policy
如何让预期管理机制“落地有声”?
发布时间:2024-11-28

主持人提出,预期管理机制已经深入到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询问如何进一步健全这一机制。

首先,有必要完善政府采购管理链条,依据全生命周期理念,从源头上做好采购预算和需求的预期管理,这有利于发挥预算一体化平台的功能。同时,对于绿色采购政策的预期管理,也应将能源消耗政策预期管理考虑在内。

其次,提高供应商对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的认识,增强其对政府采购的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确保各种规则、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供应商不受歧视;另一方面,对于新出台的政策或其他变化,应及时宣传,与市场沟通或解释,并在信息披露方面下大力气,做到更全面、更准确、更具体,以形成新的更稳定的预期。

此外,现有的预期管理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采购预算的准确性不够高,跨年度项目和长期采购规划方面缺乏系统、连贯的预期管理方法。因此,建议加强市场调研与分析,建立专门的市场调研团队或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入研究各类采购品目市场,为采购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市场依据,确保采购预算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同时,建议完善跨年度项目管理,针对跨年度采购项目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从项目立项开始,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采购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包括各年度的资金分配、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应对策略等,保证项目在多年实施过程中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主持人进一步询问如何在政府采购领域更好地落实这一机制,以及做好预期管理还需要注意什么。

预期管理既包括政策信息的公开,也包括按照既定政策严格实施。我国在政策信息公开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关键在于如何让市场相信既有的政策制度均能被有效地执行。只有让采购人相信预算会被有效地执行、竞争性缔约公开透明,让市场主体的预期不被破坏、信心不被打击,才能有效发挥预期管理的正向引导作用。

落实预期管理机制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清晰的政策框架,确保预期管理的目标与政府采购的整体目标一致,并确保所有政府采购信息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开。其次,与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传达政策变动和市场信息。对于新出台的政府采购政策或重大调整,应提供详细的解读和说明,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最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完善预期管理策略。预期管理要注意确保所有预期管理活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并在制定预期管理策略时,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就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而言,应在政策发布之初,邀请权威专家对政策进行解读,以帮助公众准确理解政策。在政策发布之前,要进行全面预期;在政策发布之时,要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和引导;在政策发布之后,要紧密关注公众对政策的理解程度,若有理解偏差的情况,要及时正确引导。

落实预期管理机制,还需平衡灵活性与原则性。在预期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原则,按照既定的制度、流程和预算开展采购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和突发情况。同时,加强沟通与协作,鉴于政府采购涉及多个主体,包括代理机构、采购人、供应商、监管部门等,做好预期管理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代理机构要及时向采购人反馈市场信息,采购人要积极配合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供应商要如实反映生产经营情况,监管部门要在规范和保障预期管理工作方面发挥作用。此外,持续学习与创新也至关重要。市场环境和采购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采购管理经验和方法。同时,鼓励在预期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预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