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尽管国际采购市场呈现出可观的前景,然而‘欲获佳绩,殊为不易’。” 许晓蓓颇感无奈地说道。自 2014 年至 2023 年期间,于联合国全球市场(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Marketplace,以下简称 UNGM)完成注册的中国企业数量呈现出逐年显著递增的态势,然而每年的中标(订单)数量却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金额较大的订单数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以 2022 年的联合国采购数据作为例证,相较于其他供应国,中国完成 UNGM 注册的企业数量能够位居前列,然而平均中标率却处于最低水平,甚至低于诸如缅甸和也门这类长期处于局势动荡状况的欠发达国家。
“此局面或许是由于缅甸和也门属于主要的受援国,而国际采购倾向于本地化所致。” 许晓蓓经分析后提出观点。
从 2015 年至 2023 年的数据状况来看,在新冠疫情之前,联合国直接从中国采购的货物占比处于 60% 至 70% 的区间范围。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的 2020 年与 2021 年,货物类采购占比高达 90%,而在近两年来,仍维持在 80% 左右的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向联合国所提供的货物与服务品类相对较为固定,货物类主要聚焦于医疗物资,服务类则主要集中于管理与行政服务领域。
“实际上,中国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在区域发展层面呈现出相对不均衡的态势,部分出口强省并未充分彰显出其应有的实力。” 许晓蓓予以说明,经过对 2021 年至 2023 年 24 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的中标金额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江苏与浙江作为中国的两大出口大省,在联合国采购中的排名略显靠后。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中国参与联合国采购的供应商发展不均衡,较大比例的供货源自少数供应商。” 许晓蓓作出判断。
除联合国采购之外,许晓蓓还向记者阐述了其他国际公共采购市场的特征以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非政府组织采购的特性表现为采购主体繁多、项目分散零碎、参与门槛较低、可直接参与投标,尤为关键的是要求具备国际组织供货经验。针对此情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为招标信息获取途径相对封闭、应标周期较为短暂、存在对供应商的国别限制、本地化采购特征显著,再加上中国企业对市场的认知相对匮乏,故而参与程度较低。
多边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特点在于单个项目规模庞大、参与门槛颇高。世界各国的政府采购项目特点为采购品类更为全面、总体采购规模极为巨大。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较为注重供应商在项目所在国的资源与经验。对此,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对采购规则与程序缺乏深入了解,在目的国缺乏执行项目所必需的资源与经验,直接参与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中国企业通常会选取与项目国的公司开展合作或者以联合投标体的形式参与投标。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从‘知晓招标信息’到‘能够熟练投标’再到‘成功中标’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许晓蓓表明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在参与投标项目之前,缺乏对市场的调研、项目的评估以及数据的分析,从而致使投标精准度不足,试错成本偏高;其二,过于关注短期收益回报,忽视了长期战略布局的重要性,未能从 “单纯业务思维” 进阶至 “项目整体思维”。